大學之本─從格物到修身

目錄

本文先闡釋大學的目的,然後針對大學所提供的方法與次序,做較為深入的闡釋,又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因此本文把重點放在闡述從格物到修身的次第,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其目的在於明白自己的天性(明德),然後幫助他人明白(新民),以期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各得其所,天下大同的地步(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第一個明作動詞解,第二個明德朱熹稱為天理,「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意思就是說,人有一天性,但會被人的氣質與慾望矇蔽,而明明德就是要去除個人氣質與慾望的蒙蔽,使人完美的天性可以顯露,生命得到適當的開展。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知止而後有定,指的是知道目的地(理想境界),就能夠定出現在所處的位置,以及該往哪裡走。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則是說了解所處位置,該往哪裡走,心就不會浮動,就能靜下來,並且怡然自得。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則是說心靜下來,處於怡然自得的狀態,才能正確有效的思考,得到想要的,靠近理想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這段提到古時胸懷天下,想要讓世界變的更美好,乃至完美的人,要有次序的一步步來做。治國要從個人修身開始,而個人修身又要從格物致知開始,掌握正確的先後次序,打好基礎,才能真的成就大事,改變這個世界,幫助其他人心靈提升,去除矇蔽,明其本心,見其天性。由於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為本,如果連修身都做不好,花再多力氣於治國,本末倒置,該輕者重,該重者輕,自

是不能收效。以下就修身之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做較詳細的論述。

格物的「格」是格子的意思,把物放到格子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分類學。人透過感官得到的經驗,需要經由理性的運作,洞察物的本質,然後放到適當的格子,才能形成觀念,建構知識。舉例來說,視覺不會看到「桌子」,桌子是一種觀念,一個格子,當我用桌子指稱我所看到的桌子,我就是把本來雜亂無章的視覺經驗放到了格子裡,這就是格物的意涵。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物,未必是物體,也可以是生物,人物,另外也可以是更抽象的觀念,例如質量、原子、善。

物格而後知至,就是說當我能夠運用理性洞察物的本質形成觀念,我才能夠用時空範疇或更高層的理性(例如歸納法),對於有關物在時空中運動變化的道理進行了解,得到知識,例如F=ma,就是透過格物了解質量與力的概念,然後進一步把兩個觀念(格子)的關聯性找出來,建立關於物體運動的知識(法則)。法則比起本質的知識,是更高一層,前者是透過觀察,理性直覺的把握,後者不但要有直覺,還要有抽象思辨與歸納的能力。舉生物分類學的例子,格物就是把所觀察的麻雀放入麻雀這個格子,而這需要明白麻雀的本質,因此就算一隻麻雀飛不動了,或是羽毛顏色變了,還是麻雀。看到兩隻不同的麻雀,知道這是同一種。致知,則是要掌握麻雀與老鷹的關係,掌握老鷹與鯨魚的關係,按著「界門綱目科屬種」的生物學系統來把每種動物歸到適當的位置。建置好的生物學系統,就是致知。這裡值得注意的關鍵,就是有些人以為自然科學的知識與誠意正心好像沒關連,但其實並非如此。當我們要建置生物學分類體系時,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分類法,例如可以按顏色分,我們大可分紅鳥、黃鳥、綠鳥等等。然而較好的方類法,是按功能與所處生態鏈的層級分,例如分成草食、肉食、水中生物、兩棲、陸上生物等。因此,我們會發現,在做分類時,越好的分類,越需要超越「色生香味觸」這五種感官知覺的限制,使用理性與智慧。1而這種超越感官的訓練,自是具有提升人心靈與理性能力的功用。2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誠意是不要自欺,要誠實的面對自己討厭惡臭,喜歡好色。(色指的不單是顏色,而是總稱一切價值,諸如聰明可愛美麗大方幽默善良等等)這就是說,要真誠的面對自己內心有好惡,會做價值判斷。像是會討厭醜惡,喜歡美善等。人的天性當中,自然有一把尺,告訴我們什麼是美善,什麼是醜惡,而且每個人幾乎都有一樣的尺。此乃孟子所說「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惟目亦然……故曰:口之於1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

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11.7)誠意就是誠實並按著天性做價值判斷,不要歪曲真理,把黑的講成白的,明明不喜歡還硬要說喜歡,或者把本來是美善的東西說成一文不值。另外,我們不要以為價值判斷與理性無關,舉例來說,一首曲子如果要好聽,則勢必要符合某些音律樂理,格物致知乃是就客觀音律樂理的學習,而誠意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一個人對關於音樂的知識了解越多,則越能深刻的體會音樂之美,對自然科學的知識了解越多,越懂得欣賞自然之美。3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意誠而心正,指的是說,一個人如果意誠,也就是能按天性對價值作出正確合宜的判斷,那就能按著這判斷來分辨自己的心是處在什麼狀況,是否受到恐懼憂患影響,以致心不在焉。當自己的心被慾望執著矇蔽,陷於某種情緒當中,以至於無法發揮正常功能時,便能有所警覺。因此,要正其心,就是根據格物致知誠意所建立的真理與價值,一套世界觀。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心正而後身修,則是說確保了心正,心在焉,接著就要貫

徹於生活中,在對待他人時,能夠「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對某人有好感時依然知道該人的缺點,討厭任何人時,依然能夠知道他的優點。並且明白自己的喜歡或討厭,可能受到自己的個性(例如好動)與慾望影響,不被自己一時的感情,對人事物的好惡影響自己的判斷,而是冷靜的用自己的理性作判斷。或者像自己喜歡打籃球,依然知道打籃球有什麼副作用,或者能夠尊重其他人喜歡別種球類,不堅持籃球才是最好的運動。

總結起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運用理性把握人事物的本質,形成觀念;對觀念做出正確的思考,建立系統,連結各種觀念,形成知識;誠實的對待自己天性當中的好惡之情,並與知識配合,就能形成價值判斷系統,或者說一套世界觀。有了自己的一套世界觀,以之來約束塑造自己的心,並確保自己的心能定於這套世界觀,按照這套世界觀來生活,不被一時的情感、慾望所支配,而是冷靜專注的按照這套世界觀來對待人事物,做出合宜的判斷,並以適當的行為回應,這就是修身之道。

參考書目

謝冰瑩等(2002)。新譯四書讀本。三民。

勞思光(2000)。大學中庸譯註新編。香港中文大學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分享出去
分享至Facebook
火星人試驗創辦人  - 黃晨軒
火星人試驗創辦人 - 黃晨軒

火星計畫創辦人黃晨軒畢業於建國中學數理資優班,應屆申請上台灣大學物理、心理、哲學、資工四個科系,由於四個系所的第二階段考試內容跨度甚大,當時即被媒體採訪,封為建中怪咖。進入台大後修課遍及六院十五科系,研究所到美國田納西大學再次跨領域主修體育,斬獲全校足球冠軍與籃球三對三季軍的殊榮。

創辦人一直以來追求對宇宙及人類身心靈擁有究竟全面深刻的認識,立志做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教育家、發明家、創新改革者,希望能推升人類文明到達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火星人試驗是一個尋找十項全能菁英的開始,期盼透過這樣的賽事可以召聚台灣乃至全球新生代中最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的一群人,互相激發出改變世界的Big Idea。

Scroll to Top